子虔科技参与“中新·申见”前沿圆桌访谈

发布日期:2022年12月10日

本文作者:秦依

中新网上海 12 月 10 日电(樊中华)从发展数字新经济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,到抢占绿色低碳、元宇宙、智能终端三个新赛道,打造五个未来产业集群……近年来,上海以数字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断“提速”。

如何更深层次激活数字科技潜能,为未来产业健康发展筑牢基石,引导数字经济成为“双循环”强劲动能,是上海迈入数字化转型“深水区”后亟需直面的问题。在 9 日下午举办的主题为“数字科技:变革、跨越、瞻望”的“中新·申见”前沿圆桌访谈中,业界人士对此进行了探讨。

子虔科技参与“中新·申见”前沿圆桌访谈

虚实融合铸“强”智能制造

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云超指出,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,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其核心一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,即高科技创新的贡献力,使中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展转变为依靠内涵提升上来,二是真正的现代化必须守住实体经济,其中重点在制造业。

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起步虽早,却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和痛点。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MO 肖哲指出,特别是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,一是早期信息化转型不顺利,使之不敢继续投入;二是满足于当前现状,不愿改变;三是一些小型企业难以找到数字化转型的着手点。“但当前消费端数字化发展迅猛,正在倒逼流通端、生产端进行转型,以满足消费端节奏。”如何善用前沿数字科技助力制造业突破转型瓶颈?亮风台高级产品总监魏超群指出,上海强调发展元宇宙应以虚强实、以虚促实,制造业当前已可实现将物理世界数字化,再利用 AR 等技术以数字化系统改进现实工厂生产效率的闭环过程。

在上海子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洋看来,如 AR、数字孪生等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,会为未来制造业进行跨企业、跨产业协作,进行全产业链数据与应用场景的连通赋能,这将有助于中国从规模制造走向以柔性和敏捷性为特征的智能制造。

均普智能(上海)总经理汤瑾俊表示,中国制造业在过去 10 - 20 年间实现了极高的增长率,产业规模超过 2000 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相对全球 15000 亿的规模而言,“想象空间仍然非常大”。

他建议,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,“在企业自身对工艺流程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有清晰认知之外,仍需要有外部力量帮助其进行数据的定制化智能应用。”

胡云超则建议,面对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问题,公共政策应更加积极有效,如设立专有基金进行支持,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整合数字资源带动产业链发展等。

全链赋能做“新”未来产业

今年 11 月,上海提出要抢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,聚焦打造未来健康、智能、能源、空间、材料五大产业集群。

在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看来,当前世界各国对“未来产业”格外重视,一是因为当前全球经贸竞争格局发生深刻改变,使各国对未来竞争力高度关注,二是全球面临着如能源安全、生物安全等共性问题,三是当前新技术革命呈现多点突破、交叉融合的特征,形成了指数级迭代,“未来”呼啸而来。

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、首席运营官詹翊强以未来医疗举例认为,当前,数字科技正通过赋能设备、临床,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、优化诊疗过程,同时也通过赋能科研,以帮助更多的未来医学创新发生。

而未来,随着数字科技覆盖的场景不断扩大,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,另一方面可利用如数字孪生等技术,进一步向治疗和诊前诊后健康管理这两个方向渗透,“医疗也将真正转变成为大健康的概念”,詹翊强说。

“未来产业并不是看不见的产业,上海所聚焦的五大未来产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,有不同发展路径,有些面临制度突破,有些需要技术创新,有些则要靠引领示范、广泛赋能,”丁国杰进一步建议,上海应更加重视“未来”型的初创企业,激发创新策源,加大力度助推其产业化进程,同时引导更多的未来场景应用。

场景精耕拓“深”数字经济

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陈斐斐介绍,当前上海已经实施 20 个专项行动,推动 26 个行业数字化转型,累计建设 100 个重点应用场景,出台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 26 个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全国第一。

面向高质量发展,数字化应如何继续深化场景创新,激活经济潜能?

上海磐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成磊指出,当前中国的数字化已经进入到 4.0 阶段,但农业还在 1.0 阶段爬坡,其间鸿沟巨大,同时中国农业地区分散,难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化体系,因此通过打造数据生态,可助力提升农业洞察力,打通金融助农的“桥梁”。

橙狮体育上海区总经理彭铿则举例说,以数字科技赋能体育场馆实现全域物联,能够精准监测设备运转并助其实现节能;而 AI 技术当前已帮助 17 万人每天进行线上运动和评比,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促进了“健康经济”发展。

上海百秋尚美科技服务集团市场总监李艺举例,对于一些国际设计师品牌、新锐品牌,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会面临很大挑战,数字技术可帮助其打破线上线下边界,快速实现全域经营布局。此外,元宇宙虚拟人物也在时尚行业开始广泛应用。

“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项聚合各方智慧力量的系统工程,”陈斐斐指出,下一步,上海一是要通过构建数字技术的运程体系,抢先布局数字底层技术;二是要培育数字标杆企业,建设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联合创新中心;三是要释放数字经济制度红利,研究制定城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,“营造全维度创新生态,推动数字技术、产业、制度协同创新。”(完)

更多内容

查看全部